本文系多玩新闻中心《观察》栏目原创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。
最近Steam商店上架了一款名为《Tank BATTLEGROUNDS》(坦克战场)的单机新作,如果你是一名骨灰玩家,会意外的发现本作的截图和预告跟经典游戏《战地1942》非常相似。
如果是单纯的抄袭或者换皮,相信玩家们也早已见怪不怪了。
但让人“智熄”的是,还不用等玩家去寻找抄袭的证据,厂商自己就露了马脚,在游戏的简介里,赫然出现了《战地1942》的名字。
敢情这家名为“自由合伙人”的发行商真的已经懒到连游戏简介都不改,直接照搬了原文。
这种智商下线的骚操作,让愤怒的玩家们都有些无力吐槽。
不过话说回来,如果这个《Tank BATTLEGROUNDS》真有点圈钱的诚意,把游戏内容换个皮,说不定还真能投机取巧的赚上一笔。
毕竟,在整个游戏行业,换皮和抄袭都是屡试不爽的捞钱妙方。
▌换皮
一款游戏成功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它的价值?
不断的换皮大量的复制,就是最简单快捷的手段。
2006年,国内厂商完美世界在自研网游《完美世界》成功后,光速的推出了《诛仙》《武林外传》,这三款游戏尽管游戏题材迥异,但核心玩法基本没有变化。
玩法的雷同丝毫不影响游戏的走红,这三款游戏一度把完美世界推到了当时国内游戏圈一哥的位置。
比起钻研新的玩法,把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游戏模式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复制显然更加符合商人们的逻辑。
这一点相信玩家们也深有体会,市面上成千上万的手游,几乎有一大半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
页游的情况更为严重,你完全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类传奇的页游,改一改UI,又是一款吸金能力MAX的新作。
其实,换皮并非国内手游、页游厂商的专利。
早在上古FC时代,这种操作就已经相当流行。
也许很多玩家都不知道,我们非常熟悉的FC《冒险岛》其实也是一款换皮作品。
滑板、斧子、云朵阶梯,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,任天堂FC上经典的《冒险岛》和世嘉平台上的《神奇男孩》简直毫无差别。
神奇男孩
冒险岛
事实上,《冒险岛》也的确是《神奇男孩》的换皮之作。《神奇男孩》在世嘉上表现平平,其开发商Escape想转抱任天堂的大腿,于是,他们找到了任天堂旗下的Hudson公司。
后者简单粗暴的把游戏主角换成了当时颇具知名度的游戏达人“高桥名人”,其他内容几乎原封不动。
然后,《冒险岛》就诞生了。
而《神奇男孩》被白嫖的经历并不止这一次,其续作《神奇男孩:怪物世界》又被换了一次皮,变成了很多国人的童年回忆,《西游记世界》。
《神奇男孩:怪物世界》
《西游记世界》
这一次换皮还算很有诚意,尽管游戏内核丝毫没变,但至少背景改成了中国风,UI也进行了调整。
只不过,孙悟空拿着小匕首乱戳的设定还是稍微有些违和。
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换皮作品都成功了。其中有些不仅商业上获得成功,甚至是名利双收。
与换皮相比,玩法抄袭尽管一再被玩家唾弃,但已经是算得上诚意十足了。
▌借鉴
抄袭同样贯穿了整个游戏行业的历史,相对于换皮,抄袭反而更能引起玩家的争议。
比起赤裸裸的直接抄代码,业内更普遍的做法是只抄玩法,这种行为有一个更好听的说法,借鉴。
就比如被《冒险岛》换皮的《神奇男孩》,本身也是借鉴了《超级玛丽》的作品。
相比起自己摸石头过河完全原创一个新玩法,直接套用一个已经被玩家们认可的玩法显然更简单,风险也更低。
这种玩法上的抄袭几乎伴随了腾讯游戏的发家史。
《穿越火线》抄《CS》、《QQ堂》抄《泡泡堂》、《QQ飞车》抄《跑跑卡丁车》,这都是难以否认的事实。
不过,被抄袭的那一方也不用急着喊冤。
《泡泡堂》其实也是抄袭了日本HUDSON公司《炸弹人》的产物。
《跑跑卡丁车》则大量抄袭了任天堂旗下的《马里奥赛车》,这也让前者的开发商NEXON受到了大名鼎鼎的任天堂法务部的制裁,交出了《冒险岛》的IP。
马里奥赛车
尽管抄袭让腾讯背负了不少骂名,但显然没有任何厂商引以为鉴。
玩法抄袭到了现在,反而愈演愈烈。
《守望先锋》被曝光抄袭《军团要塞2》,国内两款质量优秀的手游《第五人格》、
《月圆之夜》也一度陷入了抄袭争议。
《第五人格》,大部分玩家都能看出来它和PC上曾风靡一时的《黎明杀机》非常相似,而《月圆之夜》,也被玩家指出抄袭了国外的《Dream Quest》。
当然,这两款手游也都找到了平息舆论的办法,那就是找到抄袭对象的开发者,与他们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游戏开发。
同样不能否认的是,这些玩法抄袭的游戏同样也取得了成功,甚至,有些作品还成了很多玩家心目中的经典。
▌借鉴
抄袭、换皮这些看似在游戏行业内不可原谅的行为,最终仍然能在游戏历史的长河中拥有一席之地。
这仿佛有点类似于网络上的一句名言,“我抽烟、喝酒,但我知道我还是个好女孩”。
这些游戏之所以能成功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游戏品质过关。
我们会想当然的看低那些借鉴了玩法的作品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更高的高度,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。
再回到开头的《Tank BATTLEGROUNDS》,在Steam游戏上架的审查十分严格的现状下,我也原以为这是一款有所借鉴,但仍有自己内容的新作。
但从发行方拙劣的操作来看,这款游戏的目的更像是想利用游戏同名来投机。他的名字与时下热门的吃鸡《PLAYERUNKNOWN'S BATTLEGROUNDS》有着巧妙的相似点,后半部分都是大写的“BATTLEGROUNDS”,再联想到此前与《Apex英雄》同名而人气大增的《Apex Construct》,或许真相大白。
只能说,这家名为“自由合伙人”的发行商,圈钱手段未免也太没有诚意了。